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闭幕,2022年中国“两会时间”画上圆满句号。作为“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第一届两会,节能减排成为了会议的热点话题之一 。
能源行业的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立足之本,而数字化技术则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动力。本届两会上,都有哪些关于能源数字化的提案和建议?本文为您梳理 。
南网广西电网公司董事长揣小勇:
数字电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
“数字电网”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揣小勇建议,将数字电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重要行动项 :
一是加强数字电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任务部署 ,建设数字电网国家级实验室,开展以数字电网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试点、示范;
二是支持构建新型能源数字生态 ,考虑在国家层面成立数字电网创新和产业联合体,支持新型能源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新基建规划布局;
三是支持数字电网与社会、政府政务深化对接 ,深化数字电网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四是推动完善能源行业大数据治理体系 ,以能源大数据中心为抓手,重点培育能源电力大数据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示范项目。
华电集团董事长温枢刚: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数字华电
温枢刚认为,理顺煤电关系,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六稳”“六保”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促进电力、煤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如何推动能源行业健康协调发展?温枢刚结合中国华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五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围绕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碳达峰行动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公司碳达峰的“施工图”和“路线图”;
二是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风电、光伏发电作为公司中长期增量主体,积极发展水电,有序发展天然气发电,持续推动确立煤电功能调节型电源定位;
三是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积极谋划和稳妥拓展储能、氢能等新兴业务,抓好与新能源发展的统筹布局,培育新的发展业态,布局低碳减碳零碳技术;
四是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 ,以建设数字华电为核心实施创新驱动,科学有序推广数字电厂试点成熟技术,打造具有华电特色的“传统产业+互联网”竞争新优势;
五是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为重点,稳妥推动中国华电海外项目拓展。
大唐集团董事长邹磊:
能源数字化技术仍有短板
目前,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即将进入“无人区”,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解决。邹磊指出, 能源数字化、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及安全高效储能等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亟待加快自主创新突破,补短板、锻长板,着力化解能源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风险。
邹磊建议,抓紧梳理能源绿色低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组建若干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中心。
加强科技、产业及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支持国有企业加大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的作用。
港华智慧能源董事会主席李家杰:
鼓励高耗能行业应用智慧降碳技术
智慧降碳技术在高耗能行业的应用对于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家杰提出, 我国目前还缺少推动智慧降碳技术在高能耗行业广泛应用的顶层规划与政策、机制,且成本较高,企业缺少应用动力 。
李家杰建议,从国家层面开展顶层规划,建立智慧降碳技术建议清单、技术价值评判标准;构建行业级碳排放监控平台,为技术推广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重点鼓励高耗能企业应用智慧降碳技术清单内的技术,成立国家级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张海英:
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优化煤炭产业
煤炭上下游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海英建议,建立煤炭上下游产业合作共赢长效机制,保障电力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张海英提出,完善煤炭上下游产业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完善煤炭市场监测及预警机制; 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新供销合作模式,稳定煤炭需求;建立煤炭应急保障储备体系,统筹政府、企业、社会储备资源,扩大储备规模,提高煤炭供给体系弹性。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马光瑜:
加强数字电网顶层设计
马光瑜指出,传统电网难以有效解决大规模新能源上网给电力系统实时平衡和电网安全等带来的挑战,而数字电网是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形态之一。
对此,马光瑜建议, 加 强数字电网的顶层设计,将数字电网建设从企业行动上升到国家整体数字化行动,研究数字电网运行控制技术,抓紧出台数字电网技术标准并纳入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 。
此外,在加大数字电网科技投入和创新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快推动变电站、充换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5G基站、北斗基站等“多站合一”规划建设,为数字电网实施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
推进数字电网基础建设
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针对电网行业,胡德兆建议, 结合当前数字电网的研究和实践,加强数字电网的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和标准先行,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
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
加速数字技术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
张传卫表示,“双碳”经济将培育壮大低碳产业新生态,并加速工业领域低碳化转型, “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电网结构调整及数字技术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能源供应链低碳升级的重点领域 。
对此,张传卫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翠亨新区打造首个“双碳”经济示范区,带动湾区能源属地化、绿色化,保证湾区未来能源的安全供应和结构转型。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
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电机系统节能
电机是我国用电量最大的终端用能设备,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是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武义青认为, 当前我国电机系统节能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需要将电机系统节能工作与数字技术应用紧密结合 。
武义青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电机能效值监测和查询系统,对重点的成套工业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并将单机设备单元模块集成到企业设备能源管理平台,挖掘电机设备的节能潜力和节能空间。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
推进充电基础设施数字化体系建设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围绕充电基础设施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如部分存量小区固定车位建桩改造难;城市公共充电场站冷热不均;充电平台数量多且启停及多渠道支付尚未全面覆盖等。
对此,尹同跃建议, 利用5G+工业互联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融合创新平台 ,开展跨行业联合创新与技术研发,加速推进充电基础数字化体系建设。
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
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储能系统安全监管
姜希猛指出,电化学储能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不少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问题。
姜希猛建议,建立健全储能系统国家级安全管理实时监控平台, 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中大规模的储能系统运行实时监控 ,实现全国各地区储能信息有效共享,提升安全检查及上网设备运行状态评估能力,助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结构转型。
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
加大新基建领域数字节能体系建设力度
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等特性,而用电负荷同样具有季节性高峰、时段性高峰等特点,这些因素叠加,会使得未来能源系统面临巨大挑战。
刘伟建议, 建设数字节能平台,将能源生产和能源负荷数据进行互通互联 ,采集能源生产侧和能源使用侧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能源系统进行数据聚合与协调优化,从而降低峰值电力负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可靠性、稳定性。
启迪设计董事长戴雅萍:
建设建筑行业能源互联网
建筑行业碳排放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40%,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实现行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戴雅萍建议,推广分布式光储、建筑柔性用电智能控制等技术的应用, 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建筑储能用能与电力供给侧的实时联动,有效平衡电力供需 ;利用建设能源互联网构建的数字管理能力,实现对城市内既有的工业园、商贸区及经济开发区等减排成效的定量管理。
本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运营人员删除。